订阅
白癜风-食疗 距离2021年以来上证指数最低点位2886.43点(2022年4月26日)正好一年出头,这一年,大家都经历了什么?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 长久以来,凡谈论到投资人的价值观,均会提到一个观点: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人的情绪与感情也是认知的一部分,毫无疑问会直接作用于投资操作之中,很大程度地影响投资的结果。 01 极端的悲观中, 争取做一个乐观主义者。 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名为“视网膜效应”,简单来说就是“越关注什么就越出现什么”。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天然地就会更喜欢寻找特定的信息来证实之前自己就存在的假设。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一年多前,4月25日,A股两市股指低开低走,盘中大幅下探,沪指跌超5%,失守3000点大关,创业板指跌幅超5.5%,“A股”、“基金”、“股市”冲上热搜,更加引爆了全市场恐慌情绪。次日,上证指数延续跌幅,大跌42个点,报收于2886.43点,创2021年以来新低。同期,上海疫情到了最严峻的时刻,已持续26天,确诊患者、无症状感染者超50万人,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人心皆惶惶。 来自于股市的恐慌,叠加对疫情封控的悲观情绪,两股因素在投资者中不断蔓延,一时间各种利空层出不穷,从俄乌局势恶化到人民币大幅贬值,从疫情管控到北向出逃。 一切似乎都在说明—— “A股药丸”。 央行、证监会、银保监会、外管局等多部门及时的政策呵护,也未能挽回单边大幅下跌。悲观的假设已然预设在了大多数投资者的脑海里,利好消息不断钝化。那1个月,投资者对悲观情绪的耐受力也在不断逼近极限,随着利空消息不断加码,情绪螺旋上升。 而4月25日-26日,就是这种情绪爆发的焦点区间。 最终,信心在极致的悲观预期和踩踏行为中被击碎,似乎已然万劫不复,很少有人有魄力在这个时点进行投资,甚至很多基金经理都进入了濒临崩溃的状态(不乏有心态崩了的)。但确实,市场中大多数人心中都有疑问:“还会下跌吗?我害怕。” 但后面发生了什么,大家都很清楚了。 实际上回过头来看,历来在市场估值低位,情绪最差的时点介入市场的胜率较高,已有太多数据做过印证。4月末触及市场短期内最低点后,各大宽基指数拉出了一波2个月超15%的强力单边反弹,后续虽又出现了向下触底又不断缓幅反弹的震荡局面,但以一年维度来看,指数仍取得了较好的正收益。 市场更是借着ChatGPT的东风孕育出了诸如TMT、半导体、军工等行业的超级结构性行情。 希望和机会,实际上一直伴随着A股市场,似乎从未离开。 一年的时间在漫长的投资、人生之路中,实在只是沧海一粟。那时候仿佛无法逾越的利空和悲观预期,无论是市场还是个人生活引发的,也早已烟消云散。回过头来看,那算啥? 中国的A股市场仿佛从来不会等待一个过分悲观踟躇的投资者。 虽然很俗,但还是得说: 在极致的悲观预期之下,保持乐观虽然很困难,但真的很重要。 在所有外界负面信息和悲观情绪扑面而来的时候,先等一等,再想想。 “这些利空会持续多长时间?会是新的常态吗?” “目前估值处于什么水平?是否还有进一步大幅向下的空间?” “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会因为这些短期利空出现根本性扭转吗?” “现在产业的基本面趋势是否出现了长期可见的变化?” 其实很多问题的答案,当时早已不言而喻。 (制图:民工看市) 02 极致乐观后, 谨慎地做一个悲观主义者。 与极端悲观的市场对应,极致的乐观也容易“乐极生悲”。在“抱团”最严重的情况下,人们又往往倾向于极度乐观,对利空钝化,对利好敏感,不断地将利好预期打满,以试图解释预期一致、自我实现的股价。但炒作之后,往往又在某个临界点突然转向。最后短期剧烈的阵痛,经历艰难的去伪存真过程,留下来有长期基本面兑现的品种。 历史虽不断重复,但我们往往又一直在错过历史给我们的教训。 “这次不一样”,我们大部分人也许总是会这么想。 西部证券以排名前四行业的成交额在总成交额中的占比作为衡量交易拥挤度的指标。交易拥挤度指标可以很大程度上看出当下市场环境中“抱团”程度。 复盘来看,市场整体交易拥挤度的极限水平往往在45%左右。2015年之后,2018年4月、2020年2月、2021年8月、2022年8月都出现过拥挤交易度达到极致的情况。分别是电子和计算机、医药、有色金属、电力设备。复盘来看,拥挤度达到极致后,大概率都出现了抱团逐步瓦解,转为下跌或长期横盘震荡的状态。 而今年4月,计算机、电子、传媒和通信四个板块的成交量占全市场的比例一度达到48%,早已超过之前历史复盘的极限值。近期的巨幅震荡和博弈,无一不说明多空双方对该板块后市去向的分歧之剧烈。 当然,行业交易拥挤度仅是一个非常小的描述市场状况的指标,并不是绝对正确的万金油。但当这个指标已多次“预言”后市情况,谨慎对待,小心求证,往往能帮助我们规避更大的风险。 03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已有大量的道理、数据、分析在不厌其烦地试图论证看似简单的投资道理,但逆人性的投资行为总是困难且反直觉的。 随手写了几个小的想法,也算是记录一下。 第一,控制高波品种的仓位暴露,分散化投资,防止过高的单一高波品种占资产比例过高。还是那句话,不要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第二,保持对市场的长期关注,不要因赚钱效应轻易进场,也不要因亏钱效应轻易离场。择时对投资的结果并没有很多机构宣传的那么“不重要”,机构不会告诉你,很多时候入场的点位才是决定胜负手的关键。而且实际上择时又异常容易,估值水平、点位数据普通投资者均有大量数据来源。 第三,定期检视品种及时止损,能认亏往往比会赚钱更难得。认清楚一个现实:在资本市场赚钱,有亏有赚,甚至不赚、亏大钱,都是非常正常的。 第四,保持乐观,坚定长期看好中国经济和A股市场。保持一定仓位在场,在这片土地上,要保持永远相信奇迹诞生,永远热泪盈眶的状态(这话很俗,但我很信)。 另外,再啰嗦两句我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在文章开头我就说过,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那选择基金经理,一定要选择性格乐观、向上的。如果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或市场的因素,就不乐观了,天天觉得药丸,那是很危险的。 说白了,不相信中国经济,投资A股干嘛? 在巨幅波动的市场中如果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那你对世界、市场、公司的看法才会长期地、稳定地、如预期地凝结成投资成果,才能一眼看穿企业内在价值的终局。 最后的最后,化用著名科幻小说《三体》当中一句名句送给大家: 时刻牢记—— 给生活以投资, 而不是给投资以生活。 祝大家都能赚到钱。 (股票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